配资和融资融券区别 张学良90岁时被释放,记者问他最佩服谁?他毫不犹豫的说出两个人_周恩来_蒋介石_毛泽东
发布日期:2025-08-02 22:06 点击次数:11320世纪30年代配资和融资融券区别,张学良参与策划了历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。然而,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后,他却遭到蒋介石父子的长期软禁,一直到90岁时才得以恢复自由。那时,他已是高龄,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囚禁与煎熬。
尽管晚年的张学良常因批评者多而言辞尖锐,但他始终怀有对两个人的深深敬仰。当记者问起他最佩服的人时,张学良毫不犹豫地提到周恩来与毛泽东。周恩来,无论从外貌、学识、才智还是为人,都被认为是具有非凡魅力的伟人,他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风范,使得周围的人都为之折服。张学良对周恩来的尊敬也不言而喻,他曾称周恩来为“千古不朽的人物”,并感叹自己要是早些认识他,真是太好了。
两位历史人物,张学良和周恩来,虽然身处不同的阵营,但他们在1936年西安事变的解决过程中,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实际上,他们的相处时间并不长,但周恩来那强大的个人魅力却深深地打动了张学良。在1946年4月9日,张学良和周恩来首次见面。此时,两人彼此早有耳闻,但却始终未曾见过面。那次会面在极为紧张的政治背景下悄然进行,地点选在了延安附近的肤施城的一个教堂里。那时,张学良是西北“剿总”副总司令,负责围剿陕甘根据地的红军,而周恩来则代表着与其敌对的共产党。
展开剩余73%尽管两方处于敌对立场,周恩来依旧表现得非常自然和亲切,他首先提到自己是在东北长大的,这瞬间激起了张学良的兴趣,两人的距离便因此拉近。张学良也不甘示弱,提到自己曾是张伯苓的弟子,得到了戒烟戒毒的帮助,双方的共同点便迅速让他们建立起了信任和友谊。张学良在见面时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议题,而是释放了善意,希望通过会谈达到和平共处,推动抗日合作。
那次会谈非常成功,周恩来与张学良开诚布公,讨论了从小到大、从医药物资的供应到抗日的大方向,达成了重要的协议。张学良后来提到,这场会谈令他大为惊讶,收获远远超过了他最初的预期。与蒋介石反复沟通多年依然无解的困惑,在与周恩来的短短一晚对话中得到了清晰的答案:共产党未来的两步走战略——第一步是抗日,第二步是建设富强的中国。这一战略的明确,让张学良感叹:“中国的事从此就好办了。”
这场会谈不仅坚定了张学良与共产党合作的信念,也让他看到了周恩来不同于他以往所见的另一种气度。周恩来无私、理性、务实的态度使张学良感受到真诚与解决问题的能力。两人的友情也因此开花结果,张学良在谈到周恩来时常感慨道:“我结识了最好的朋友。”在张学良眼中,周恩来是他遇见的所有人中最具人格魅力、最能化解他困惑的人。
随着西安事变爆发,张学良和杨虎城联合扣留蒋介石,企图通过“兵谏”来解决问题。但由于事前缺乏统一认识,局面陷入了混乱,直到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到达西安,并提出了和平解决方案。张学良在事后回忆道:“他来了,一切就有办法了。”周恩来的冷静、理性与智慧,不仅挽救了西安的局势,也让张学良更加坚定了与共产党的合作。
然而,周恩来的帮助并不止于此。在西安事变的后期,张学良仍然对蒋介石心存一丝情谊,准备亲自将蒋介石送回南京。然而,周恩来及时提醒他,蒋介石的性格极为狡诈,若真心送他回南京,必定会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。张学良未能听从周恩来的劝告,结果蒋介石一度软禁了他,长达54年。
张学良出狱时已年迈90岁,他回顾一生时,常常批评那些不理解他的人,而周恩来则是他为数不多的佩服之人。尽管晚年的张学良言辞更加严苛,他依然对周恩来和毛泽东充满敬意。尤其是对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,他极为佩服。尽管未曾见过毛泽东,张学良却深知,毛主席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作用无可替代,最终也亲眼见证了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胜利。
张学良对毛泽东的佩服,源于两人之间曾经的“交锋”。张学良从东北军与红军的对抗中,看到了毛泽东非凡的军事眼光与远见。而后,随着与毛主席的接触,他逐渐认可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略,最终支持与共产党携手合作。无论历史如何发展,张学良始终坚信,毛泽东与共产党代表了中国的未来。
发布于:天津市